规范地讲,新村建设的全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川实践。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内涵、价值追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产业先行和产村相融,培育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必须大力推进扶贫攻坚,优先解决贫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通过成片开发和整村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别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间的差异,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总遵循和总要求。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甚至还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需要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明确新思路、推动新实践。
一、研究新问题,匡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扶正祛邪就成功了一半。直面问题、担当责任,才能在破解难题中阔步前行。当前,新村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规划建设上复制城区模式。一些新建聚居点,规划设计和建设方式简单套用城区模式,村庄一字排开、联排连幢,民居集中布局、密密麻麻。有的盲目追求“高大上”,动辄几百户,还有二期、三期工程,大规模平耕地、建高楼,赶农民上楼。有的搞钢筋混凝土和城市园林花草崇拜,满地都是与农村格格不入、与农民毫不相干的园林、草坪、水景、广场、雕塑等人造景观。有的综合体只看体量和规模,忽视内涵和功能,把上百户的聚居点都称为综合体。这样的新村,恍若在山水田林间堆砌了一大堆钢筋混凝土,找不到农村情趣和乡土气息,更谈不上田园风光和鸟语花香,弄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
二是在组织推进上政府大包大揽。我们常说农民是新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实际上,有的地方政府既搭台、又唱戏,大包大揽,让农民成为局外人、旁观者。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集中建房,还打着节约用地的旗号,实则暗藏着支撑土地财政的玄机,无端盘剥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有的地方工商资本强势进入,搞大集中,建小产权房,或甩开农民搞乡村旅游,剥夺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剃头挑子一头热,把农民群众边缘化,从小处看,是政府吃力不讨好;从大处看,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在资源配置上热衷于锦上添花。一些地方为了塑造“形象”,不惜重金在基础好、条件好的地方搞示范,无视亟需帮扶的边远贫困地区,人为拉大了区域差距。有的为了方便上级检查、外地参观,在城郊和交通干道两边建华丽新村,并串点成线、满目光鲜、好一派繁华景象,而边远贫困地区却是基础设施破烂不堪,危旧民房比比皆是。有的实施惠民政策缩水走样,图省事、一刀切,搞平均主义,富裕户和贫困户一个补助标准,那点钱对富裕户无关紧要,对贫困户于事无补,弄得来几家欢乐几家愁。
四是在建设风格上喜欢标新立异。一说新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就喜欢在民居风格上搞什么欧式、徽派建筑,丧失了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一边是欧式别墅,一边是青砖小院;与徽派建筑搭配的,不是小桥流水,而是丘陵山岗,东拼西凑、生拉硬扯,要好别扭有好别扭。不传承历史文化和传统文脉,反而搬来大堆与本土文化毫无逻辑关联的“他山之石”,给人以精神错乱之感。有的一边大把花钱仿古造古,一边随意拆除传统建筑;有的一味大拆大建、推倒重来,毁掉了老林盘、老树子、老房子、老村庄,割断了耕读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的只顾外墙涂脂抹粉、花里胡哨,不顾室内功能残缺、四壁皆空,活像浓妆艳抹却毫无内秀的贵妇人,背离了乡村自然、质朴、亲切、清新的内涵。
五是在持续发展上缺乏内在活力。很多地方在实施产村相融、培育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还没有破题。产业撑不起,再好的新村也留不住人,一样会沦为“空心村”;新村建好后,管理跟不上,垃圾无人清运,设施没人维护;公共设施投入不少、标准不低,很少派上用场,浪费了公共资源;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建民居闲置较多,盘活农村公共设施和闲置民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认识上有误区,没有把握好新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工作上有偏差,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风上有痼疾,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因此,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当务之急,把问题看重一点、把药量下大一点,不要再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
二、总结新经验,明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各地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因地制宜,实践探索,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
(一)把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把扶贫解困作为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先帮助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建房,解决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的问题,同时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通江县东郡村、鹦鸽嘴村坚持扶贫攻坚与新村建设结合,采取专项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的办法,配套建设廉租房,优先解决无房户、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同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
(二)把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统筹起来打造。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并举,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农村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苍溪县兰池村将旧村庄改造和新民居建设结合起来,改房子、建园子,水电气路到院子、便民服务进村子,既保留了村落民居传统风格,又展示了美丽新村的田园景观。通江县贾家梁村新村依山就势、傍水而建、聚散适度,他们将旧房子改造和老房子保护结合起来,家家有小庭院,户户建小菜园,融入了山水田园,彰显了地域特色。
(三)把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协调起来谋划。以新村建设为体、农村文化为魂,制定实施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性修缮规划,以传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耕读文明。同时,植入现代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苍溪县将军村以农田和果园为本底,保护村落民居,挖掘传承川北农耕文化和庭院民俗文化,保留了乡村风貌,体现了农村情趣,取得了幸福美丽新村与农村文化建设交相辉映的效果。
(四)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起来实施。在聚居点和综合体建设中,综合配套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村融合发展。顺庆区青山湖新农村综合体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这些做法和经验,体现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各地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三、明确新思路,肩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去年3月,开始调查研究;6月,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提出基本要求;9月,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指导意见;10月,东明书记在川东北调研时就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今年2月,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写入全会决定;4月,全省专题电视电话会议系统阐述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最紧要的问题;5月,东明书记在县域经济工作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实践深入,认识更加深化,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接地气。
(一)把握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引擎,是扶贫攻坚和致富奔康的重要保障。在新村建设中推进产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既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又能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新村建设需要依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村相融需要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新村、强产业、扶贫解困,才能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步奔小康。
(二)把握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东明书记指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与全面小康相适应,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全省80%左右的行政村要完成新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一定要调整思路、完善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新建民居与旧村改造结合起来,以县为单位,抓紧修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任务、硬化责任、实化措施,确保如期实现预期目标。
(三)把握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为传承耕读文明的载体,成为让人魂牵梦绕,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基本要求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这四个方面,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支撑,是有机的统一体,统一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业兴”是基础,要大力推进产村相融,让老百姓拥有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家富”是根本,要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人和”是关键,要让农民群众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村美”是形象,要以耕读文明为魂,村落民居为形,田园风光为韵,现代农业为本,增强新村吸引力,提升村民幸福感。
(四)把握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城乡一体、农民主体、产村相融、生态优先、分类指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必须把尊重自然作为新村建设的基本法则,“禁挖山、不填湖、慎砍树、少拆房”,要注意保留原有村落的选址布局,凡符合“三避让”要求的,尽可能在原有村落基础上改造提升。必须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选址要依山就势、避免沿路而建、占用良田,村庄要错落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必须坚持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主导产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必须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绝不能在土地增减挂钩、房屋面积置换过程中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必须把解决贫困户住房作为重中之重,分户制定差别化奖补政策,采取建设廉租房、保障房等方式,建立政府兜底的农村住房保障机制。
(五)把握好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形式。把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旧村庄改造提升与传统村落民居保护性修缮相结合作为基本形式,成片推进,整村推进。成片推进不是成片推倒,整村推进不是整村推倒,而是要在成片规划、整村规划的基础上,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必保。既包括在一个行政村内,也包括在一个聚居点内,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聚居点建设重在“建”,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的要求,高标准规划,个性化设计,综合配套建设。旧村庄改造重在“改”,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民居功能。古村落保护重在“保”,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一宅一木都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从当前情况看,旧村庄改造提升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成败之举。
四、推动新实践,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历史进程
要把推进新村建设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阵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
(一)编制幸福美丽新村规划要在统筹上下功夫。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调整完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中心村、自然村空间形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群众进入小城镇。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新村建设规划,统筹好新规新建、改造提升和保护修缮等建设方式,统筹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类编制和实施新建、改造、保护规划。制定新村建设技术规范,加强乡村规划人员培训。规划人员要进村入户、吃透村情、接好地气。规划设计不能流水线作业、工厂化生产,搞得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二)建设聚居点和综合体要在协调上下功夫。新村聚居点既要提高基础设施配置效率,更要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不能追求大规模聚居。几户、几十户都可以成为聚居点。只要形成聚居点,就要以政府投入为主,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辐射周边散户,扩大覆盖面,效益最大化。小规模、组团式的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集中配置、共享共用。民居建设也要讲容积率,间隔穿透、留足空间,不能以节约土地为由缩小间距,那样既不美观,也不方便。我们参观的通江县贾家梁村,民居间隔空间充分,田园风光一览无遗,生产生活两相方便,农民群众皆大欢喜,各地又何乐而不为呢!什么是新农村综合体?简而言之,就是基本具有集镇功能的聚居点。综合体一般应当依托集镇、产业园区和旅游集散地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应当与集镇、园区、旅游景区对接和共享。民居规划后,要引导农民联建自建,住建部门搞好指导服务。
(三)实施旧村庄改造要在提升上下功夫。旧村庄改造也要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编制规划要把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强功能重配套。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凡具备基本功能的,就完善提高,不盲目提升。拆旧建新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不适宜原址重建的,由村委会组织对宅基地进行调整,避免农户私下买卖。风貌改造要简便易行、简约实用,不过度装饰、过度投资,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既不中看更不中用,真可谓既费马达又费电。要注重完善民居功能,扎实抓好“三建四改”。要倍加重视改善贫困户基本居住条件。
(四)保护传统村落民居要在配套上下功夫。对于具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民居,要制定保护规划,加大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要突出保护为主的原则,合理确定功能,立足完善配套,在满足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除了水、电、气和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必要的设施建设外,不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性改造,不得损坏村落布局和特色民居,不得有损自然风貌和传统特色搞形象设计,不得随意改变道路、水系、院落、墙体等布局和结构。确需改造的设施,尽可能使用原有建材和建设方式。具备居住条件的传统民居,要引导和支持农民排危加固,改善室内设施,完善使用功能。不宜居住的传统民居,要原样修复、封存保护。要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但要防止在古村落内部或周边新建各类建筑体和构筑物。
(五)整治农村环境要在“四化”上下功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以绿化、净化、美化、文化为追求。要以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推动新村绿化。实施生态修复,搞好山林养护,慎砍树、多添绿,建好“微田园”,发展林果业。要以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推进新村净化。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建设人工湿地,抓好沼气生产、卫生改厕等设施建设,治理好农村面源污染。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庭园整治为重点实现新村美化。实施农村道路硬化、黑化,做好河道、沟渠、堰塘整治,开展山林、农田修整、林盘建设和庭院清理,特别要防止随意占道、乱搭乱建。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建设好农村文化。按照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要求,搞好“文化院坝”、“农家书屋”、“ 电影下乡”,多办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要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乡规民约,健全约束机制,形成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