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者的话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的《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国家旅游局将继续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今年将所有试点村村官培训一遍。”据悉,今年的村官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从5月30日到9月13日分四期开展,培训内容包括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等。近日,本报选取了旅游扶贫试点村较多的三个省份,广东省(59个)、福建省(52个)、山东省(47个)进行了调查采访,了解村官们在旅游扶贫方面的经验及诉求。
建协会统一经营,变输血为造血
□汪平李金枝李星文
近年来,福建省旅游扶贫着力在资金、规划、项目设计等方面给予帮扶,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现出了一批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近日,笔者深入旅游扶贫开展较好的福建水际村、赤溪村,请那里的村官谈谈旅游扶贫经验。
水际村:“三大协会”带动致富
水际村位于福建泰宁丹霞景区大金湖畔,笔者在村前看到,一幢幢别墅式的家庭旅馆格外引人注目。水际村村长吴赞良说,在政府引导下,村民们团结起来从事旅游业,先后成立了家庭旅馆、游船、渔业“三大协会”,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主经营、统一规范、共同致富的经营机制,使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圆了致富梦。
1991年,泰宁县开始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开发金湖旅游业,引导库区移民走旅游致富的路子。作为库区移民村的水际村立足区位优势,全面打造“渔悦水际”旅游专业村,融入全县旅游大棋盘。
吴赞良说,当时,由第一批“吃金湖旅游饭”的村民吴赞忠等人发起,合伙投资15万元,成立了金湖第一家游船公司,靠10艘木船开始搞船渡经营;2006年,由吴赞忠牵头,以游船或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游船协会。在游船协会成立的当年,由村党支部牵头,以金湖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经营实体,成立了渔业协会,对水际村渔业实行股份制经营、公司化管理,渔民成为股民,可以“坐收渔利”。
2005年,在村党支部的主持下,吴赞良等人牵头创办了农家山庄,并成立家庭旅馆协会,由理事会按“五个统一”,即统一诚信品牌、统一对外经营、统一服务要求、统一安排客源、统一收费标准的要求进行管理,规范经营,提升服务品质。
吴赞良介绍,经过一系列努力,水际村旅游扶贫积成效显著。到2014年,全村90%劳动力从事旅游业,村财收入10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约1.48万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住宿、餐饮、购物、游船、渔业等经营项目,全村50%以上家庭拥有小轿车,80%以上家庭可宽带上网。
赤溪村:思想扶贫是关键
福建宁德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旅游扶贫,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思想扶贫。”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说,各村旅游扶贫的差距,表面是产业、项目的差距,根源却在于思想观念的差距。旅游扶贫先扶志,欲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面貌,首要解决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赤溪村的贫穷状况经媒体报道后,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加大扶贫力度,无偿提供树苗、果苗、鸡苗、羊种及各种庄稼种子,全国各地读者也纷纷寄来钱、衣、粮票等扶贫物资,但是这种送钱送物式的扶贫,十几年来反而养成“等、靠、要”的心理和预期。“输血”扶贫帮困,收效甚微。
杜家住说,旅游扶贫开发要“输血”更要“造血”。随着扶贫观念的转变,赤溪村开始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村民也逐渐认识到“要钱要物,不如要项目、要发展。”
杜家住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赤溪村依托太姥山景区,利用九鲤溪旅游资源,先后引进万博华、枫林园艺、耕乐源等旅游公司及专业合作组织,投入7800多万元进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致力于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
据介绍,目前全村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户参与旅游业,在旅游公司稳定就业的村民有160人,年人均工资3万多元,旅游旺季时临时用工达400多人。 (插图/鲍冠龙)
转变村民观念、全域统筹都很关键
□徐梅
在探索乡村旅游扶贫致富的道路上,山东的村官们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近日,笔者走访了处于乡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的几个村落,对其村官进行了采访。
观念仍需转变
中郝峪村是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镇的一个生态优美的村庄,自2003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考察团前来观摩学习。赵胜建是村里乡村旅游的负责人,他觉得,来考察的村官们思想分化非常明显,确实有主动想发展乡村旅游的,但相当一部分是被“赶鸭子上架”的。“这些村官是抱着坐、等、靠的思想来考察的,不问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也不问经验,只对政府给我们补贴了多少钱感兴趣。”
“发展乡村旅游,如果不能解决从村官到村民的观念问题,让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参与乡村旅游,是不可能成功的。”赵胜建说,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一条经验就是,培养一支凝聚力强的干群队伍,明白发展乡村旅游是让老百姓直接受益,而不是搞噱头和政绩工程。“十多年来,中郝峪村获得的补贴资金也就7万元,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00元涨到3万元,有了实实在在地提升。”
在邹城市小彦村挂职的80后第一书记王志强,对于转变观念的重要性也深有感触。上任之初,他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说服村委的老陈带头做小彦村的第一家农家乐。
小彦村就坐落在邹城市凤凰山景区的山脚下,每逢节假日,凤凰山景区总是人满为患,但少有就餐的地方,发展农家乐很有前景。可是,村民们除了到山脚下卖笨鸡蛋、核桃等,根本没有做农家乐的意识。村干部老陈能不能起到这个带头作用,将影响到全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老陈的妻子坦言,虽然老陈是村委干部,但带头做农家乐,她心里是抵触的,老陈的农家乐头两个月基本没开张,此后才慢慢好起来,尝到了甜头后,思想才有所转变。
“看到有钱可赚,小彦村其他村民根本就不用发动了,都自发的做起了农家乐,接受政府的改厨、改厕等统一指导。”王志强说,自此,小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才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孤军奋战遇瓶颈
山东邹城市林峰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十八盘景区内,历史上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村支书鲍吉贵说,“老百姓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起步阶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整体规划和策划。村里农家乐、合作社等的构思都停留在村委的口头阶段。鲍吉贵坦言,压力其实很大。
在邹城市柴炭店村,左伯平是村里的乡村旅游带头人,他的农家乐如今纯利润可达100多万元。可是事业做大了,左伯平发现,村里农家乐越来越多,营业额进入瓶颈期,“下一步的转型方向在哪里?”
由于村里的农家乐都是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左伯平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尝试突破瓶颈。他尝试在饭庄里做客房,甚至打算扩大规模,做乡村别墅。但他发现,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突破瓶颈。
赵胜建带领的淄博中郝峪村,如今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客房、乡村别墅业态齐全,但他们也开始进入瓶颈期。赵胜建说,游客数量越来越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需要提档升级,如新建停车场、客房等,但是由于缺少全域统筹、顶层设计,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正如鲍吉贵、左伯平、赵胜建所说,在笔者的探访中,孤军奋战、压力很大成为不少村官的心声。
对比起来,全镇统筹发展乡村旅游就显得相对顺畅一些。刘采东是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段店村的村书记。3年前,双泉镇全镇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农业、水利、财政等各部门形成合力,刘采东带领段店村跟随镇上的统一部署,发展林果观赏基地、农家乐,打造景观带,乡村旅游的路子越走越宽。
邹城市城前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也是全域统筹,据城前镇文物旅游办副主任常佃波介绍,城前镇政府提前制定了全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万亩生态桃源、蓝陵古城和蓝陵湿地等乡村旅游景观带,搭建起集观光旅游、水上垂钓、休闲健身、餐饮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的基本框架。有了框架,每一个村庄都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
倡议品牌支撑
走访中,也有部分村官呼吁,走品牌化发展路径。中郝峪村的赵胜建就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输出自己的品牌管理模式。“乡村旅游目前还没有连锁品牌模式,既然有这么多乡村亟须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做成品牌输出呢?”赵胜建说,他正在编制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同时也希望有风投能够关注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共同打造品牌。
邹城市则打算将县域内的乡村旅游统一提升为“邹东深呼吸”品牌。“山东目前有沂蒙人家、泰山人家等品牌,但还没有哪个乡村旅游目的地提出自己的统一品牌。邹城想在地域上整合推出自己的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在此基础上整合推出7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形成统一品牌指导下‘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邹城市旅游局副局长左新华说。
资源不是问题,缺的是资金和规划
□范哲
近日,就旅游扶贫这一话题,笔者采访了广东省部分旅游扶贫试点村的村官,当被问及旅游开发工作进度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没有开始”或“暂时还没有。”当被问及想不想开展时,他们的答案都是“想。”“想开展”却“没有开展”,这背后包含的是村官的困惑。
资金匮乏
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星星村,位于黄石垇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距河源市热门景点热龙温泉度假村也不远。村长黄学远说,“我们村自然资源很棒,有2万多亩林地,空气质量也很好。此外,我们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民俗旅游资源。”
然而,黄学远坦言,村里目前尚未启动旅游开发工作,“我当然想做旅游了,但资金是个大问题,没有钱怎么做?”
“我们村里主路比较宽,但是支路比较少,可进入性差。这些交通条件对日常通勤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要发展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是个大障碍。”黄学远说,“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投入。”
期望专业指导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石江村,夏天有绿油油的茶田,冬天产蜂蜜,距离当地发展成熟的温泉旅游区只有5公里。驻村干部黄晓扬说,今年开始,村里已经在做旅游开发的工作了,但村干部和村民对旅游开发并不了解,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石江村,旅游开发的第一件事是修路。“今年开始,我们和县里的一些客家古村落进行全面联通,开始建设旅游公路。”黄晓扬说,“现在乡村公路的路宽可达4米。通向温泉的公路是我们的重点建设路段,叫作旅游大道。”
“但是路修好后要做什么?其实大家心里也没谱。如果有系统的培训来告诉我们怎么规划,怎么开发,怎么让现有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对于村子来说是件好事儿。”黄晓扬说。
黄晓扬还提出,企业化运作可以改变开发初期的盲目性,让村里的旅游开发工作更加协调统一。“但企业化运作以后,如何保证农民受益,防止企业侵占农民利益?这也是个问题,毕竟让农民受益才是旅游扶贫的宗旨所在。”
在企业化运作方面,位于广东省饶平县的绿岛山庄发展得较成熟。2002年以前,绿岛山庄还只是一片农业种植园,后来在潮州市政府的牵头下,绿岛山庄采用企业化运作变成了一个乡村旅游区,现在已成了4A级景区。绿岛山庄相关负责人介绍,拿到旅游扶贫资金后,绿岛山庄着力开展招聘员工、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基础培训与技能培训等工作。目前,山庄98%以上员工是周边村民,每年公司安排固定就业达300人之多。这种做法受到村民的欢迎,毕竟相对于背井离乡在外打拼,他们又多了一条在家乡脱贫致富之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
“其实我挺想通过国家旅游局培训,学一学怎么把当地的旅游资源推广出去,希望能有一些系统的宣传方法的指导,这么美的自然风光,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太可惜了。”黄晓扬说。
现在在石江村,已经有村民自发地开始做一些乡村旅游的项目,“他们很想把旅游搞起来,不少家庭开始做小型的农家乐,但是效果并不好,大家都有点摸不清门路,也没什么游客进来。”黄晓扬说,如果解决了资金上的问题,那么宣传就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难题。